顯示具有 商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商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月7日

2021 社交媒體五大趨勢和因應對策

Hootsuit 在 2020 年對 11189 位行銷人和行業專家訪談調查,最近發表了 54 頁的 2021 年社交媒體趨勢報告,整理出五大趨勢, 並就趨勢給予行銷人可因應的對策。


趨勢 1 : 需要在短期達成 ROI,還需要創新線上體驗,探索實體外與客戶的新連結拉住客戶的心

趨勢 2 : 聰明品牌先安靜地聽聽市場的聲音,再以符合市場風向發起社交對話,突破冷漠的牆

趨勢 3 : 因為刻板印象忽略了戰後嬰兒潮的族群,用聰明的市場區隔涵蓋這族群將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趨勢 4 : 一半以上的行銷人不確定正在社交媒體互動的人是否就是會付錢的客戶,社交與身份的整合將讓行銷能更有效運作

趨勢 5 : 不做膚淺的表面裝飾而真正從社交媒體收集到的情報深化公司的本身運作響應品牌價值


以下就這五個趨勢做重點筆記

趨勢 1 需要在短期達成 ROI,還需要創新線上體驗,探索實體外與客戶的新連結拉住客戶的心

根據調查,達到商業目標的社交平台依序是

Facebook (78%), Instagram(70%), Linkedin(42%), Twitter(33%), YouTube(26%), WhatsApp(14%), Pinterest(6%), TikTok(3%), Snapchat(1%)    

不過對於不同產業,最重要的平台不太一樣。以下是 seminar 透露的不同產業相對最有用的平台。 


各企業在 2021 年將增加投資的平台依序為

Instagram(61%), Facebook(46%), YouTube(45%), LinkedIn(44%), Twitter(26%), WhatsApp(17%), Pinterest(15%), TikTok(14%), Snapchat(4%)

對於行銷預算有限的人,Twitter 和 Pinterest 被視為最有效的管道。

使用社交媒體的前幾名目標,高達 73% 的受訪者回覆“獲取新客戶”, 比前一年 46%高出許多。 其他依次為“提升品牌知名度"(64%), “驅動轉換”(45%), "提高留客率"(28%), "改善客戶體驗"(23%),"提高品牌競爭力"(18%),"提升客戶洞見"(15%)

原本利用社交媒體讓企業發現客戶洞見( 客戶行為與需求 )對企業很重要,但在疫情下,生存的迫切需求造成獲取客戶、驅動轉換成為行銷的主要目的。

不過聰明的企業應該兼顧短期的 ROI 和長期的品牌競爭力。疫情下讓原本實體的客戶體驗無法進行,行銷人需要有創意、有趣地探索實體外的方法與客戶連結。 

如法國有名的美妝保養品公司 Clarins,在疫情開始後請美容專家 Rebecca Jones 在 Instagram Stories 在家展示如何保養皮膚,很快獲得不錯的結果,Story 完成率從之前的平均20% 提升到 75%。後續 Clarins 還啟動 Clarins & Me 的服務,讓客戶約 Clarins 的美容顧問做線上諮詢。

因應該趨勢你應該做的 :

  • 增加媒體管道以加乘你的 ROI
  • 利用直播( 如 Instagram Live) 或 Pinterest 作為虛擬展示空間讓購買過程更加有趣
  • 運用社交如 live Q&A 時段、有影響力的人或使用者發的內容來增強購買信心與衝動
  • 運用社交和客戶保持互動與做好客服以提升客戶的忠誠度

趨勢 2 : 聰明品牌先安靜地聽聽市場的聲音,再符合市場風地發動社交媒體攻略,突破冷漠的牆

當封城時許多品牌都用非常感性的基調在社交媒體發文,造成一片無差別感,聰明的公司這時先安靜地聽聽市場的聲音,再符合市場風向地發動社交媒體攻略。根據調查,32% 的主要社交媒體用戶想要在線上找有趣和具娛樂效果的內容,有用的和具娛樂效果的廣告最有可能帶動採購。而 68% 的人不覺得品牌或公司分享有趣的內容。

在 2021,最聰明的品牌知道要在哪裡運用社交媒體進入客戶的生活,用創意的方式進行對話而不是想要帶領對話,創造能突破冷漠的內容( 根據調查發現 FB 用戶一個人一個月僅做過一次分享)。

如 Hootsuite 的一家金融服務客戶,在疫情剛開始時先聽看看大家關心什麼事,看到人們談論的話題從抱怨到如何保持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他們的行銷團隊決定發起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活動 - Life Balance Remix,鼓勵人們分享他們的新生活常態內容,標上 #LifeBalanceRemix。並以每加一人分享就捐 $10 給 Feeding America 鼓勵參與。這個活動非常成功,在 Twitter 和 Instagram 產生250萬曝光次數。 另外還有 Ocean Spray 因為 Nathan Apodaca 在車子拋錨後站在拖車拖板後放著 Fleetwood Mac 的歌"Dreams"下引著大瓶 Ocean Spray 的 TikTok 影片 引發旋風式的模仿風,讓 Ocean Spray 大賣。 Ocean Spray 放著這 UGC 旋風不斷發酵,這個旋風不僅讓 Ocean Spray 忙著出貨,也把 Fleetwood Mac 的 "Dreams" 推到音樂排行榜 #1。 Nathan Apodaca 也從此脫離沒自來水沒電的拖車生活。

因應該趨勢你應該做的 :

  • 不要輕忽被動的內容消費 : 不要只注意虛榮指標( FB 的 likes 和 shares ,Twitter 的 retweets 和 mentions ),大部分的人是不會給意見也不會分享的。被動的指標如影片的完成率,是否點入閱讀,是否有點到目標網站,會是比較實際的觀察點。 
  • 利用多些來源增加社交聆聽 : 單從社交媒體聆聽有可能產生曲解的見解,因為會在社交媒體發表的人通常有不同的想法。不過社交媒體倒是一個敏捷快速發現新奇意見和趨勢的途徑。 搜尋分析是強大的社交聆聽工具。因為這涵蓋人們在公開下不願意透露的想法。
  • 學習信任 UGC 替代成本高的內容製作 : 疫情下由於交通和財務的限制,製作閃亮的品牌內容變得困難。 但一般人自己能很便宜地做 UGC 內容,且大多數人信任同樣是消費者製作的內容勝於廣告。 
趨勢 3 : 因為刻板印象忽略了戰後嬰兒潮的族群,用聰明的市場區隔涵蓋這族群將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去年讓戰後嬰兒潮族群花更多到網路上參與社交媒體和消費,而這群人的平均經濟能力較為穩定。這個族群在 Facebook 上特別活躍,而 Pinterest 會是非 Facebook 社交媒體中最適合這族群的另一選擇。

不過這個族群被許多行銷人忽略,一直以來刻板印象認為這群人要用電視廣告才能觸及,不過數位行銷人可採用聰明的市場區隔涵蓋族群,並考慮周到地呈現行銷內容,將與還困在刻板印象和追求新世代的行銷人拉大差距。

案例如澳洲超市 Woolworths 運用創新的 Facebook AR 濾鏡,發起“Plant a Tree"活動,成員在 Facebook Messenger 獲得活動說明,開始照顧他們的虛擬聖誕樹。他們可將獲得的點數捐給環保慈善機構去種真的樹。這個活動提升了人們對品牌的喜愛程度和與 55-61 歲女性的訊息互動。 更重要的是因此活動種了 6000 棵真的樹。

因應該趨勢你應該做的 :

  • 以熱情和嗜好瞄準戰後嬰兒潮為目標客戶,不是簡單地用年齡設定 - 可考慮園藝、旅行、藝術、動物、DIY 和食譜等。
  • 以創意無刻板印象的方式行銷涵蓋戰後嬰兒潮族群的市場 - 無年齡偏見的圖和影片,如The Disrupt Aging Collection 
  • 多利用線上評論來提高信任度 - 線上評論對戰後嬰兒潮族群消費決策影響力比其他源頭強。 

趨勢 4 : 一半以上的行銷人不確定正在社交媒體互動的人是否就是會付錢的客戶,社交與身份的整合將讓行銷能更有效運作

在疫情衝擊下社交媒體彌補了傳統策略行不通的缺口,33.5% 的行銷主管認為其在維護現有客戶關係上很有幫助,相較 14% 認為有助於獲取新客戶,3.5% 認為有助於提高 ROI。 有 54% 行銷人對於社交媒體的跟隨者是否是比較有價值的客戶存疑,這都在於資料的整合。

研究顯示只有 10% 行銷人對於整合社交媒體到企業系統(如 Adobe、Marketo 或 Salesforce)覺得能成熟運作。調查顯示這些有整合的企業組織中 85% 有信心正確地對社交媒體的 ROI 數據化。一個能幫助行銷人較好地將社交互動連結客戶身份及 ROI 度量的進入點為 : 整合付費和自然流量的社交媒體活動。

由付費廣告將獲得目標的機會和詳細的報告指標,這對於將相關的內容於社交媒體送到對的人眼前很重要。根據調查,28% 不做社交媒體廣告,即使自然流量的社交發文接觸率在 2010 年早期已經枯竭。相反的,成熟整合付費和自然流量的社交策略的企業組織有 32% 多的信心對社交媒體做 ROI 的數據化。

另外,比較成熟的廣告實踐(如採用看起來類似的受眾、建立客戶受眾和將資料與 CRM 同步等)和有助社交媒體 ROI 數據化。 調查也發現如果組織有信心增加社交媒體的 ROI (數據化後才能知道是否有提升 ),他們很快擴展社交媒體上的其他策略,如員工即行銷大使、社交傾聽、提升社交媒體應用於組織中的地位並促進品牌於市場上的區隔。

採取步驟做數據化以證明你是否觸及到對的客戶、和重要的合作廠商互動、提升忠誠度,這是高明的行銷人在 2021 年脫穎而出的重要策略。

文中 Hootsuite 還提供衡量你的公司在社交媒體上有多成熟的評量表,是否能運用社交媒體創造企業價值。 有興趣評量者請到 hootsuite.com/maturity-matters 

因應該趨勢你應該做的 :

  • 對社交媒體的衡量不應只有回應互動 - 應該考量是否接觸到原本想觸及的人以及是否讓他們做你要他們做或想的。 清楚的目標配合寬廣的行銷衡量框架將避免迷思在歸因陷阱。用社交媒體觸及是採購漏斗的起點,你應將社交媒體的曝光和觸及量連結帶到網站的節數和跳出率。如果你要建立品牌知名度,你應該專注在整體的互動
  • 開始做小小的種步驟從社交互動來收集可數據化的資料 - 設下基本的 UTM 框架追蹤所有的行銷活動( 付費或自然流量的 )輔助了解流量來自哪個管道和內容,這讓你知道哪些做對了。請注意公司內要訂好 UTM 設定規則,如只使用小寫,如此你在 Google Analytics 能收集到有用的資料。Hootsuite blog 有提供這方面的說明。 
  • 在沒有完美的技術解決方案前設定手動的工作流程 -Linkedin 是重要的社交媒體,不過由於期 API 限制,無法將社交互動同步到 CRM。 Hottsuite 有個金融的客戶做了可以手動將社交互動數據化的方法,他們在 Linkedin 分享的內容帶互動到 email, 如此就能為銷售的 CRM 帶入潛在客戶資料。之後社交媒體經理與銷售團隊可以追蹤每一筆帶入的資料的轉換率。 

趨勢 5 : 不做膚淺的表面裝飾而真正從社交媒體收集到的情報深化公司的本身運作響應品牌價值

社會意識轉向目標驅動、對社會盡責的新資本主義在 2020 年更放大與加速。 現代的品牌打造是清楚地改變組織適應社會覺知思維和年輕世代的期待。 根據 Deloitte 對千禧和 Z 世代做的年度調查,60% 說他們計劃對照顧員工和對社會有正向影響的企業做更多的消費。一些品牌已經意識到這趨勢並在他們的企業組織中的運作嵌入這樣的意識。

目標驅動(而非金錢驅動)的公司將是對的歷史風向,但你不能只在社交媒體上假裝你是這樣的公司。Patagonia 、Ben & Jerry's 已經這麼做數十年,是很好的證明。

Brandwatch的調查顯示,消費者更加關注品牌是否根據其價值運作並積極地使世界比以前更美好,多於圍繞著價值觀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陳述或做的公關活動。

好的 CMO 和社交媒體團隊將客戶的聲音傳遞到企業內,幫助組織適應新買家信念和新的商業方式 - 領導組織新的成長道路,同時建立更好的企業與更好的世界。

因應該趨勢你應該做的 :

  • 建立或重新檢視整個組織的社交媒體政策 - 包含範疇、給員工的指引、違規的處理、每年檢視( 可參考 Hootsuite 提供社交媒體政策的樣本 )
  • 設定社交媒體危機溝通流程 - 制定好跨組織的計畫將幫你省去許多寶貴的時間並讓每個人專注解決危機。 如 Hootsuite 社交團隊 2020 計畫是

    1. 有一個解除危機"老虎團隊"包含社交團隊以及內外部的溝通、品牌和法律代表,確認這些人有能馬上聯絡到的討論頻道( 如 Slack 或 Google Chat )
    2. 給上層領導與溝通團隊的報告文件,接著社交團隊可每小時追蹤社交媒體上的情緒包含哪些主題或關鍵字在社交媒體中突起。
    3. 指定團隊成員監看特定社交網駱,因每個網絡狀況有可能不同
  • 將社交聆聽用來情報收集,而非伸手干擾 - 如 Clarins 在 Covid-19 疫情爆發後在社交平台發覺人們對化妝比較不感興趣的,代替的是皮膚保養,因此改變了他們的社交媒體廣告策略,著重在皮膚保養,結果很成功。

將聆聽對話的情報和企業組織的 KPI 與指標整合,社交媒體不再只是發文的工具,它成為敏捷輔助品牌決策強有力的來源。它幫助品牌能夠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以消費者的角色來思考,快速維護自己的聲譽、即刻衡量影響力和了解消費者的關注點。


Hootsuite 做全方位的社交媒體管理

社交媒體的相關線上課程  







 


2020年12月29日

麥肯錫 2020 年 AI 現狀調查報告的筆記

麥肯錫在 2020 年 6 月對 2395 家企業做 AI 的市場調查,其中有 1151 家已至少應用 AI 在一個組織功能上 。 麥肯錫對這些已導入 AI 的公司做了訪問,在 11 月發表了 The State of AI in 2020 。

根據這份報導,有一小部分已經應用 AI 的企業將 2019 EBIT (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 ) 的 20%+ 歸功於 AI 。 這些公司計劃更進一步投資 AI,尤其是在 COVID-19 疫情下加速一切數位化的潮流中。這可能會更加大採用 AI 的先進領導企業和大部分還在掙扎是否要投資 AI 的企業之間的距離。不過大多數公司可以由這份報告獲得一些成功導入 AI 的一些有用的提示,並知悉導入 AI 需緩解的風險


AI 的導入狀況與造成的影響 

  • 拉美和新興國家在導入 AI 的進度上比較落後
  • 高科技與通訊產業導入 AI 比率最高,接著是汽車與裝配產業
  • 企業中採用 AI 的組織功能前三大仍和 2019 調查一致 - 產品/服務開發服務運作行銷與銷售

在組織功能方面,AI 應用在 8 項,以下列出每項功能常見的 AI 使用案例占比

  1. 產品/服務開發:新基於AI的產品改進  24%,產品功能最佳化  21%
  2. 服務運作:服務運作最佳化 24% ,預測服務和干預 19%
  3. 行銷與銷售:客戶服務分析 17%,客戶區隔 14%
  4. 風險 :風險模型與分析 16%,舞弊與債務分析 12%
  5. 製造 : 產出、能源和生產能力最佳化 15%,預測性的維護 12%
  6. 人力資源 : 人才的僱用留任等管理最佳化 10%,執行管理 7%
  7. 供應鏈管理 : 物流網路最佳化 9%,倉儲與零件最佳化 9%
  8. 策略與公司財務 : 資本配置 8%,併購支援 6%
其中,增進收入效應大部分來自

  • 倉儲和零件最佳化
  • 定價和促銷
  • 客戶服務分析
  • 銷售
  • 需求預測
降低成本效應大部分來自

  • 人才管理最佳化
  • 接洽中心自動化
  • 倉庫自動化

AI 對公司整體營收( 2019 年的 EBIT)來說大部分導入 AI 者都說有幫助,22% 增加 5%+,48% 增加 5%-。若以各組織功能來看,回應者普遍說 AI 增加營收而較少說 AI 幫他們降低成本。( 點入原文看 2018 和 2019 年 8 個組織功能收入增加 % 佔比圖 Revenue increase from AI adoption by function)

只有 16% 的公司說有用到深度學習,其中在高科技與通訊產業中有30%採用深度學習。

麥肯錫顧問的叮嚀 :

  • 雖然大多公司回報 AI 幫助他們增加營收,但並不代表 AI 無法幫助降低成本
  • AI 在全球屬於初期導入階段, 對於導入 AI 不只是科技的挑戰,也需要整個組織的變動,可有效地以可重複的方式導入。
  • AI 似乎過了炒作期,漲勢有點減緩,不過仍很值得投資,需要有效地執行,創造對整體企業明顯的價值。

AI 導入貢獻收入最多的企業和其他企業的差別

  • AI 貢獻 EBIT 的表現一年比一年成長,較其他企業有超出兩倍比例在 2019 年 EBIT 增長 10% 以上
  • 其 C 級主管( 如 CEO、CFO、CTO...) 對 AI 導入的參與和知識勝過其他企業,較其他企業 C 級主管有超出兩倍比例被評價具高效領導力
  • 相對投資較多數位預算在 AI 上,且願意在未來三年對 AI 做更多投入,大部分雇用 AI 人才自製 AI 應用平台
  • AI 的實踐較其他企業多兩倍,主要在六個種類: (1 ) 策略 (2) 才能和領導力 (3) 工作方式 (4) 模型、工具和技術 (5) 資料 (6) 採用。有些種類則大部分企業都差不多,如用測試和學習方法執行快速的 AI 啟動迭代,置入獲取商業回饋的流程,以及在做商業元件、功能或商業活動其他領域先後順序上定義 AI 使用案例的叢集。( 點入原文看最佳和一般企業對這六種 AI 實踐-包含⭐️每種實踐的多種活動⭐️-投入的 % 比較表 Share of respondents reporting their organizations engage in each practice 這個比較表細目讓你清楚每一種實踐相關的活動, 一定要去看 )

受訪的執行長發現的關鍵領先實踐 :

決策

  • 從下到上的實踐,CEO 給予支持
  • 投資決策由董事會決定,一完成使用案例,企業團隊必定要跟董事會報告,透明告知結果和為什麼要擴大投入
人才和領導力
  • 重度投入人才技能提升。由兩方面做整體工作力的提升 : (1 )與科技領導公司合作,提升執行者的資料與 AI 技術 (2) 通過專門課程提升高級主管對 AI 的技能與理解 
採用
  • 讓人們站同一陣線並採用比建立技術花更多時間,領導者通常相信 AI,你需要告訴他們工作實際上需要什麼,此將如何改變他的業務,和這將如何讓他的同事更輕鬆。同樣的事也須跟員工們說明。只“訓練與說明”通常是不夠的,讓公司內領域專家參與解決方案建立通常很有用。

麥肯錫顧問叮嚀 :

  • 真的有成功應用 AI 的劇本,有比較多公司開始建立 AI 基礎,但有的仍在花費不成比例的時間來清理和整合資料,沒有遵循標準協議建構 AI 工具,或做些與業務價值無關的“閃亮對象"分析。
  • AI 應用表現最佳和表現不佳的公司差距不只在技術( 如複雜的 AI 建模)上,還有在人方面,如圍繞的 AI 做高級管理人才的調配,採用標準執行流程在整體組織擴展 AI 應用。 
  • AI 解決方案需要和使用者密切協作建立,以符合企業的需求,進行採用、擴大應用和創造價值。
  • 企業增加對 AI 人才發展與培訓計畫以提升整體的分析敏銳度。

管理 AI 風險

  • 大多數認知的風險仍停在資訊安全上,很少認知運用 AI 有許多風險,更少去做降低風險的運作
  • 在 2020 年更多提及國家安全和實體安全的問題( 但實體安全其實並非每個產業都會有 )
  • 對於 AI 的可解釋性問題有越來越多的重視
  • AI 應用最佳表現的公司較其他公司對風險做較多的緩解行動。他們較其他會有超過兩倍的比例去做緩解 AI 偏見造成的不公正問題。

點入原文看 AI 的多種風險在 2019 和 2020 年企業的認知度與是否採取行動緩解的比例 Risks that organizations consider relevant

AI 的風險包含 (1) 網路安全 (2) 規則遵循 (3) 可解釋性 (4) 個人隱私 (5) 組織信譽 (6) 勞動力誤置 (7) 公平公正 (8) 實體安全 (9) 國家安全 (10) 政治穩定

這裡面 (3) 可解釋性 的風險普遍在許多產業發生,如醫療的診斷、財務投資,如果無法解釋,不知道 AI 為什麼給予這樣的推薦,將讓前線工作者無法信任而不執行。這可能引發更大風險 : 缺乏採用、浪費投資、輸給競爭者。 

採用儘可能簡單與透明的模型減少 AI 的建議無法解釋的風險。

麥肯錫顧問叮嚀 :

  • 對於可解釋性的風險的注意提升是件好事,產業的規定、歐洲的 GDPR 和 加州的 CCPA 有助於這方面的風險意識
  • 公平公正的風險解決需多方面著手,不只是性別、種族,還有年齡等都須考量( 如招募廣告只限制幾歲到幾歲看得到這種設定 )。

COVID-19 對 AI 導入企業的影響

大多在 AI 導入上獲得很好成效的公司在 COVID-19 疫情下加倍投資 AI  於其每個重要的組織功能,一般企業則不到 30% 這麼做。 在此期間,汽車與組裝行業,醫療保健與藥品和醫療產品是最多比率增加投入的產業。 ( 請看原文 COVID-19 疫情下商業功能 AI 投資平均變化統計圖 Average change in AI investment across business functions because of COVID-19 pandemic

應用越多 AI 的企業發現越多 AI 模型表現不佳的狀況,應用最多的組織功能發現問題的比率分別是 - 行銷與銷售 (32%)、產品/服務開發(21%)、服務運作(19%)。

一家大製藥公司因為疫情流行加速數位化和 AI 應用,尤其為了遠端維護和管理、減少到場工作的需求。 COVID-19 的流行成為原本就正在啟動的 AI 導入的行動催化劑,使系統更快完成、且要求更正確、更可靠,因為 COVID-19 流行期間比以往更加仰賴這樣的系統。

一家全球銀行因 COVID-19 加速線上線下客服整合,給予客戶更即時、更針對性的服務,且因應政府對企業的紓困,並由整合的資料集獲得事實,賦予 AI 回覆客戶的能力。如此不只幫到了客戶,也跟員工證明什麼是 AI 能做到的,促進員工努力做資料準備和其他 AI 的導入。

麥肯錫顧問叮嚀 :

COVID-19 迫使消費者和企業移往數位,企業比預想地更快進行 AI 的採用與擴展。 許多組織開始與分析團隊更新需求模式、重新思考供應鏈、繞著資源需求來制定情境計畫,並在工廠和其他生產環境做自動化,在這些環境中,工人需要拉開距離,或減少現場人員。 這些分析結果並非很正確,但根據訪問,高級主管認為足夠好到作為決策參考。

許多公司也開始從長期機會來看 AI 的導入,如由數位管道獲得更多資料,改進推薦系統給客戶更好的體驗,提供個性化內容與自動化的數位客服。

令人驚訝的,疫情令原本對 AI 投資成效佳的企業加速加大投資,又更拉大了與卻步或在 AI 投入上成效不彰的企業之間的競爭力差距。


🎬✨  AI 相關線上課程  ( 機器學習, 資料科學, 大數據, .... )

🎬 ✨ 給每個人的 AI 課程

歡迎加入 Telegram 追蹤 IS 部落格












   



2020年12月23日

由川普簽署外國公司問責法,思考是否要撤退中國相關的投資?聯想到立法限制問題企業在公開市場籌資的可能

最近川普簽署了外國公司問責法( 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 ),嚴格審理上市中企。 不管來自大陸或經由香港,中企多經由開曼群島這類免稅天堂註冊的公司在美國借殼上市,不直接擁有任何中企在中國營運的任何資產。在財務上做假上市其實早已不是新聞了,2017 年 Netflix 的 The China Hustle 就訪問了許多因為投資中企在美國吸金的股票血本無歸的人,和知悉中企怎麼可以不遵守美國一般公司的規則進入美國 IPO 的人的紀錄片。 


在今年 6 月,曾被新聞追捧號稱超越星巴克的瑞幸咖啡因財務造假確定要下市。 這只是在美國上市有問題的中企的冰山一角。 簽署外國公司問責法,將會減少許多美國股市的地雷。 這不只對美國投資者有益,對全世界有參與美國股市的基金或 ETF 的投資者也有利。

不過,美國金融界對這法案的反應潑冷水的蠻多的,主要是中國企業到美國吸金的浪潮在 2020 年還不退反進。

根據 CNBC 12月4日對此外國公司問責法發表的文章指出中企在美國的總資本有約 2.2 兆美元 ,而美國今年9月市場公司總值約 USD 36 兆(根據SIbilis research)。看來中企約佔了美國市場市值約 6%。 這些中企在美國上市的企業名單超過 200 家彭博社( Bloomberg ) 11 月 18 日在 Fourtune 上的文章更指中企在 2020 一整年於美國新上市的市值更超越 2014 年阿里巴巴在美上市那年的紀錄,募得 USD1200萬的資金。 Delist(除名) 這些在美國市場的中企,將讓美國股市大傷。 依據美國總統府團隊的報告,這外國公司問責法可能要在 2022 年 1 月執行較佳,以免對市場造成太大的動盪。

不過,還是有明年就會被踢出美國股市的具中共軍隊背景的31家中企按照川普的行政令將於明年1月11日生效,MSCI、 FTSE Russell 和 S&P Dow Jones 等已經回應確定執行。 12 月 21 日美國商務部進一步發佈了第一批危及美國國防的公司名單,點名超過100家中俄公司,這個名單後續應該也會影響股市。

對於外國公司問責法,有的人認為明年1月20日只要拜登上台,這個問責法可能不會嚴格執行。不過看美國總統大選中有確切的舞弊事例,以及杭特拜登的筆電郵件事件不是假的,拜登是否能順利上任還是個問號。

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討論區說他從阿里巴巴美股獲利了結,準備下次再戰。 感覺在玩中企股票的人不是很在乎美國和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只在乎股價的上上下下。

到底投資是什麼 ? 如果說中國的大公司都正在上演“國進民企”的事實,你的錢要投給這些公司,輸血給中國共產黨嗎 ? 更何況現在美國股市已經開始在對黑名單做處理了。

一直有人在鼓吹應該修正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對於一家公司的評估,應該加入公司對社會與對世界的價值。 如果一家公司的生產要毀掉周遭環境的空氣和水,如果一家公司生產的產品是在對人民做監控和壓迫,如果一家公司的生產要毀掉一座森林,如果一家公司賺得的錢是用來威脅你的國家,你的錢要投入那樣的公司支持他們壯大嗎 ?

我在想,如果全世界每個國家的金管會在每季都考核每家上市上櫃公司是否有危害環境社會的事實,並定期在所有新聞頻道以影片公布,而投資人也能以良心對待自己要投資的錢,讓錢至少不到危害環境/社會的地方。更甚者,我們是否要立法,只要有到某程度的違法事實,如違反排廢水污染河流被警告罰款道第 N 次,就不能在公開市場籌資的規定 ? ( 目前用罰款看來是沒有用,因為污染生產的獲利遠遠大過罰款的數字 ) 

如此“不作惡" 應該就有機會真正落實到每家想要有好股價的公司運作中。


 

 




2020年12月20日

Udemy 最暢銷 MBA 講師親自揭露如何製作優秀線上課程的秘密 - Udemy 免費課程

最近完成了一堂 Udemy 的免費課程 

製作優秀線上課程的40條建議(省時省錢)[有中文字幕]

課程長度 1.5 小時



本課程講師 Chris Haroun 在 Udemy 有許多暢銷的課程,如 

綜合 MBA 課程 ( 至今 中文版有 7千多人參加,國際版有 38 萬 6 千多人參加 )

演講課程  ( 有英文字幕,16 萬 4 千多人參加 ) 

完整的商業計劃課程-包含50個樣本 ( 有英文字幕,8 萬多人參加 )

這堂課是 Chris Haroun 分享如何製作優秀線上課程的免費課程。說是免費課程,但製作一點都不馬虎。

上過之後發現要錄一堂品質優良的課不是在家有個簡單的錄音麥克和手機就可以開始。

講師展示了他為了要錄音不會有回音,也不會有氣音,用經濟的方法為自己打造了一個能減少回音的錄音間,譬如說用毛毯隔音,以及到 Amazon 購買不會很貴但好用的的錄音麥克風和打光,以及提詞機。 尤其是他推薦的 Blue Yeti Dragonpad 氣音濾過器,以前我都沒想過,只想說不是用內接麥克風就好了嗎?

錄影的設備和打光也很重要。 講師甚至會花 USD100 ~ 200 請人來為他錄影。 不過如果你要自己錄影的話,可選專業的 Cannon 攝影機,含腳架避免畫面震動是很重要的。

講師在課程的儲存也有他一套很好的管理。 他為每個課程都買一個外接硬碟,通常 1 TB 可以放兩個課程,且你可考慮買個多槽的 USB Hub 來外接這些硬碟,每個硬碟都標好是哪一個課程。

影片的編輯,他建議寧可多次錄好,不要寄望去用剪輯的方式來做到最好,這會花你太多時間和精神。影片編輯他採用的 Final Cut Pro, 這是 iMovie 的專業版。  

至於你要教什麼?Chris 說教你熱情所在很重要,做線上講師很棒的收獲是如果你真的幫助了一些人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的滿足感。 

在 Udemy 的講師中,他很推薦大家觀摩 Rob Percival 的課程,他講課的熱情與課程結構都值得參考。( 當然 Chris 的課也是一樣值得參考 )  

從這門課得知其實在 Udemy 上傳錄影的課程有可能一開始需要多次與 Udemy 磨合,如果被退件,和 Udemy 溝通後,有可能需要一次又一次送到你拿捏到他們的標準為止。 課程的品質永遠是最重要的。 當然你也不一定要在 Udemy 平台上教學,Chris 有過到別的平台教學的經驗,但發覺 Udemy 會幫忙行銷課程,學生已經有 1400 萬人,在總體比較後對他而言效果最好,在選教學平台時,你可以先問問平台他們是否會主動行銷課程?前五大老師大概一年賺多少?

至於你要預估你的線上課程能為你帶來多少收入,Chris 建議以三個月的平均收入,不要找有特別促銷的 11 月 Black Friday ,初估一年收入再乘以 70% 做保守估計。

寫到這,我就不再透露太詳細的資訊了,畢竟這 1.5 小時的內容是有版權的。

在這課程中還有包含許多重要的如要怎麼與學生互動、讓課程受歡迎需注意的事項、課程結構以及你要給學生什麼讓課程品質更好。此外,也提到如何保護自己的版權,以及國際化你的課程的問題。

課程中 Chris 也有透露自己在做這些課程學到的教訓,如他的一個投資課程當初命名不是很好,所以不太賣座,他在這節也提供資源讓你可以運用那個網站調整自己的課程命名。

其他章節還有提供更多資源,如編制好的電子書樣本。這門課由已成功的過來人提點,看過後對於工具、過程、心態會有清楚的概念。接下來就是你要想想自己對什麼有熱情,能教什麼讓人聽過後運用到現實生活囉 ~ 

除了這堂免費課程,Chris Haroun 還提供以下幾堂不錯的職涯與生活相關的免費課程,每堂大約 2 小時,英文演講英文字幕 ( 練英文吧 >+ ):

生命駭客 20 講 :激勵你在職涯與生活上超越自己(免費課程)



雖是免費,評價都很高喔 ! 




2017年6月6日

談爭鮮平板點餐火車快遞餐點的使用者體驗

爭鮮是有名的迴轉壽司連鎖店。記得以前到爭鮮,通常一進去店面,店員會給你一個等待號碼,到有座位時帶位過去,坐定後問你要不要點湯、茶碗蒸或手捲等比較特殊的東西,點完後,你會拿取附近的乾淨空杯,取用旁邊的茶包,按下前方如開飲機的龍頭,為自己和夥伴斟茶,然後悠閒地等著前面轉來轉去的各種餐點,看到喜歡就拿起來享用。 如果迴轉的餐點沒有你要的,你可以隨時招喚服務生加點,薑與哇撒咪也在迴轉帶上,看到的時候要快速下手,過了就要等好久才會到你面前。最後吃飽喝足了,請旁邊的服務生幫你算消費了幾盤,然後拿著服務生寫的那張總數去櫃檯結帳。

迴轉壽司這樣的經營模式在爭鮮出現的時期,全台灣如雨後春筍般,一家接一家開。 我還蠻喜歡這種可以隨選的方式,不過常常看著這些旋轉的一道道沙西米、壽司或甜點從我前方轉過,但很多不是我想吃的,心裡有個疑問,是否有可能一天下來,有很多在這迴轉帶上面的食物都浪費掉了? 另一個疑問,尤其是在流行感冒時期,這樣轉呀轉的會不會有的已經染上病毒或細菌?

去年爭鮮竹北店重新裝潢,隆重宣布火車軌道送餐的新奇服務。  我一直想去看看,但常常遇到人潮擁擠而作罷。  最近有次晚餐剛好經過,看來不用排隊等候,終於可以進來滿足一下好奇心。一進去服務員把我們帶到點菜平板的桌子前,他看我們是兩個人,就給我們一張寫了兩個號碼的小紙片,這兩個號碼也就是我們座位號碼。面前有三層櫃,最上層放著薑和哇撒咪,站著就可以拿下來,看來他們有發現之前客戶在迴轉時搶拿這兩樣東西的困擾,下面兩層式火車軌道,我們一坐下,就趕快點餐,想趕快目睹火車送餐來的畫面。

平板的設計介面很乾淨,Home按鈕被蓋住了,你只會看到搶眼的分類選擇圖示(如下圖),右側則有一排按鈕,最上方的“商品一覽”就是剛說的分類選擇入口頁,緊跟下方是 ”點餐紀錄“,可隨時查看已點了哪些菜,哪些菜已經上了哪些還沒來或即將運送過來,"服務紐"讓你有任何問題按這紐服務生馬上到,“結帳" 讓你可查看目前已經花多少錢了,蠻簡單明暸的。 "商品一覽"還特別埋了"人氣排行榜"與"本月推薦"。  裡面的選擇比之前迴轉壽司類型的爭鮮多,許多是非壽司類的食品,如日本料店常看到的烤物與炸物:唐揚炸雞、烤喜相逢、烤霜降牛肉等,還有法式料理的烤田螺,飲料上看起來多了幾種酒,甜點也比迴轉壽司類型多。 價格上就大大突破一盤NT30的限制,菜單裡不乏一份NT80或NT100以上的選擇。 


不知點到多少盤還是累積多少消費額時,畫面會出現轉盤,來個驚喜抽獎,鼓勵饕客多多下單, 哈 ! 
一路還點得不亦樂乎,不過,等到結帳時,才驟然發現整體消費比以前迴轉壽司形式貴蠻多的。 以我的經驗, 以前我們兩個人消費大概 NT240,改成火車快遞後,就變成五百多了,可見這新鮮好玩的魅力了。

我覺得這對於爭鮮是很大的進步與市場區隔。 我感覺這是個可以替代日本料理店,相對比較平價的供給,把原本迴轉壽司店客群又再挑揀一輪,往高端走一點。 此外,店面的服務人員也相對減少很多,以前他們需要有人多角落等待, 隨時等待口頭點餐,從廚房拿特別的餐點送上,或一看見客戶用膳完後,就要去幫忙數吃了幾盤,現在客戶只要走到櫃台,將服務人員給他們的座號遞上,馬上就可以知道消費多少了。 我相信如果客戶數量不下降的話,長期下來相對的獲利應該是提高的。

用餐完後,我們走過竹北家樂福大樓,看到今年新開的港式飲茶餐廳点心道,站在店門口瞧瞧,所有設計跟竹北爭鮮幾乎一模一樣,老公斷言他們應該屬同一位老闆經營,因為他們連招牌用字的字型都一樣。  下次再找個機會換去那裡吃吃看。







SaveSave
SaveSave
SaveSave